旅游动态>
“十三五”期间,临沂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历史和生态环境资源,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三个重点,不断扩大“亲情沂蒙”旅游品牌影响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据统计,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50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825.8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41%和14.08%;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8169万人次,实现地区旅游总收入851.41亿元,同比增长8.82%和12.5%,连续两年居全省第六位,文化和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书写了“诗和远方”的“临沂答卷”。
贯彻新发展理念 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2019年1月,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揭牌成立,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临沂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作用,为文化企业发展搭台筑巢,强化对非遗、旅游、文创等产业的扶持引导,作为朝阳业态的文化产业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续三届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文旅融合态势良好,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空间格局逐步优化,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引领发展,规划先行。在先后编制实施《临沂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编制《临沂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统筹全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明确未来文化和旅游发展抓手及进度安排,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文旅资源整合和文化旅游双向赋能实现景区品质提升,优化文化旅游服务环境,建设临沂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样本。
聚焦“六稳”“六保” 助力文旅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市文旅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要求,聚焦“六稳”,聚力“六保”,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涉文旅企业、项目开工复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助力文旅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市文旅局立即启动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导文旅企业、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有序恢复开放。对重点文旅企业开展特派员定向联系服务工作,向文旅企业编印下发稳企援企政策工具包,建立“景区企业服务群”“文化市场监管服务群”。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临政办字〔2020〕10号)。发放补贴134.82万元,率先完成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1460万元。组织景区管理人员网上培训1.2万人次。省委宣传部《理响中国》以《流程再造,迎接诗和远方》为主题,对我市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推进文旅企业与金融部门对接。积极协调对接金融管理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落户文旅企业。在全省23个省级资金贷款贴息扶持项目中,争取到6个贴息指标。沂水县、费县等农商银行对文旅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批放款,创新推出“助旅贷”金融产品,实行延期还本付息。目前,沂水农商银行已为文旅企业完成授信489户,金额1.078亿元,用信457户,金额7504万元;费县农商银行为文旅企业贷款1.1亿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突出资源转化 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全市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发展,打造了“红+绿+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红”即大力发展沂蒙红色旅游。启动沂蒙精神纪念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举办中国(临沂)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大会、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目前,国家、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别达到5处、11处和31处,承接国家部委、省内外培训班次5200多个、党员干部32万余人次;孟良崮等5家景区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临沂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共30条)、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全国共18个),被评为“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和山东红色旅游核心区。
“绿”即大力发展绿色山水生态旅游。我市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地貌、气候、文化等景观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优厚的自然条件禀赋、人文风俗特色和区位发展优势。沂蒙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独特的“岱崮地貌”特征让沂蒙山地质公园成功入列世界地质公园。汤头温泉正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域内温泉、溶洞、地貌等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种类齐全,游客体验度高,产业链条完善。
“黄”即打造沂蒙黄土地乡村旅游“样板”。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目前,我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6个,省级旅游强乡镇42个、特色村86个;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
发展成果惠人民 基层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连续举办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累计发放文化惠民消费券2900余万元,直接带动消费1.62亿元,开展文化活动7.9万场次,参与群众达2661万人次。今年3月初,在全省率先启动第四届临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创新消费券使用模式,将普惠制与定向结合、惠企与项目结合、消费与稳岗结合,有效拉动了群众的文旅消费意愿,同时帮助文旅企业解决了营销难问题。市县级消费季经费总计金额1360万元,截至10月23日,已发放市级消费券313万元,实际使用约260余万元,发放县区消费券928万元,市县两级直接带动消费约4410万元,组织各类活动3.7万余场,参与人数1298万人次,间接带动消费约13亿元。
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提供多元消费体验。推出沂水县沂蒙彩虹小镇民俗商街、沂南县竹泉村丽水街、兰陵压油沟夜间文旅集聚区、河东龙园不夜城、兰陵沂蒙老街、平邑大殿汪水浥田园综合体、莒南鸡龙河五洲公园等业态多元、吸引力强的夜间旅游优质项目和产品,为市民游客提供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夜游场所,拉长旅游服务链条。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评选工作,目前已评定市级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处,筛选上报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单位4处,全市夜间文旅消费运营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攀升。
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13个、文化小广场达到5260个,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达4800余场,同时开展“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千村行”活动,利用其灵活机动、精准到位的特点,进厂矿、企业、军营、林场、养老机构和偏远自然村,有力拓宽了文化惠民覆盖面。“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多彩文化·魅力郯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的第三方对各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验收中,我市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2名、乡镇综合文化站考评位居第3名、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效能位居第8名。
全市992个省定贫困村、268个重点贫困村实现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和广电信号数字化全覆盖,应急广播“村村响”覆盖工程基本建成。精准扶贫93个旅游扶贫村,完成旅游扶贫项目122个,直接带动24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796人实现脱贫。《兰陵县压油沟村“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组合模式》《沂南全域旅游助力革命老区扶贫亮丽开篇》被列为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今年,山东文旅扶贫带货大汇在临沂启动。全市出台《“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村居评选办法》,评选公布了27个具有影响广泛、适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企业的典型村居。临沂两个单位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进入新时代,围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市近年来先后推出了《沂蒙情》《沂蒙组歌》《沂蒙红崖》《赵志全》《巍巍大青山》《崔家沟》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荣获文华奖、梅花奖、泰山文艺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2019年,临沂市委与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出品了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北京、上海、福州、济南、沈阳等地巡演约100场,让沂蒙精神唱响了全国。疫情期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整合专业力量,克服各种困难,精心排演《沂蒙山》(临沂版),用沂蒙人演绎沂蒙情,取得圆满成功。争取中央芭蕾舞团支持,创排了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已在全国院线演出40场。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启动创作舞台剧《燕翼堂》。实施“百部小戏工程”,连续举办5届原创小戏展演,推出优秀原创小戏100部,获国家艺术基金、群星奖等立项和表彰。争取国家、省广电局发行了《遍地书香》《喜盈代村》《梦想沂蒙》等6部影视作品。打造“二馆二院”美术创研平台,“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同源——第二届中国画作品展”两个国家级大展落户临沂,打响了“书圣故里”文化品牌。
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方案》,方案中对临沂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文化旅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改造商贸物流、化工等传统产业,淘汰钢铁、陶瓷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2020年1月,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方案中提出要对接“丝绸之路文化之旅”“齐鲁文化丝路行”等重大活动,围绕书法兵学文化、特色乡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领域,举办覆盖更多国别、更高层次的博览会、文化节、国际论坛。支持与沿线国家相关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联合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支持举办国际马拉松、沂河体育节、蒙山体育节等赛事活动。
围绕两个方案,全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深化“双招双引”,打造重点文旅产业项目,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2019年,举办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了以临沂华侨城和“欢乐谷”为代表的文旅产业项目42个。2020年,组织参加北京国际服贸会、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高规格文旅展会,重点推介我市高品质文旅项目。
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疫情期间采取市、县、企业联动方式,组织“谁不说俺家乡好”“清凉初夏,遇见最美临沂”等8场大型网络推介会,每场粉丝都在12万人次以上;组织10场“网红直播+电商服务+助农脱贫”定向网络推介会,现场实现销售1125万元。启动“相约春天,最美沂蒙”临沂人游临沂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行程安排灵活多样、方便居民出行的近郊游、市内游、县内游等旅游产品,推出65条精品旅游线路,印制3000本宣传册,列出20项宣传推广活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旅游后花园。
文化旅游跨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先后牵头举办了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大会、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嘉年华、“高铁开进沂蒙山”等大型文旅交流活动,客源半径由300公里拓展到600公里,有效提升了临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借助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办鲁南四市红色旅游推介会、鲁南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红色经典 鲁南乡韵”红色戏曲进景区展演等20余项活动,发布鲁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鲁南经济圈首批景区景点同城化政策,抱团共促四市文旅经济复苏。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狠抓项目招引洽谈,先后接待黑龙江城市建设集团、深圳江南资本有限公司、西安宽喜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恒润科技集团、华信(深圳)国际控股集团、山东水发集团等企业来我市实地考察洽谈项目。协调促成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沂南中小学综合实践营地项目的签约。组织“知名文旅企业家山东行”——临沂站活动,全国18名知名文旅企业家考察我市多个文旅项目现场,并举行临沂文旅投资座谈会,取得良好成效。全力推进峙密山居、山乡颐养苑、蛟龙通用机场、大殿汪水邑田园综合体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侨城文旅综合项目落地。
全域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全市9个县中有6个县为山东省旅游强县;沂水、沂南县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沂南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延长生态旅游全产业链,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2020年8月,临沂市打造长三角后花园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举行,启动长三角城市后花园建设。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全域旅游,逐步形成具有沂蒙特色、红黄绿相辉映的高品质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长三角的后花园;对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营销推介等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传承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全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传承弘扬以沂蒙文化为核心,农业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相融共生的临沂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按照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文物考古前置和红色文化立法相关工作。《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以红色精神资源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沂蒙红色基因传承“1+1+N”项目创新实践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活动、山东省非遗传统舞蹈大赛等省级赛事活动相继在我市举办,连续组织六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遗博览会等系列传承活动,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我市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天网工程”,开展文物普查和革命文物调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全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遗迹近4000处、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6处,馆藏文物29万余件(套)。8月26日,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研讨及业务培训会在临沂召开。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市政府公布了临沂市重点抗日战争遗址共201处、红色堡垒村(镇)85处。先后组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临沂抗战纪念地展、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重拾长征精神”主题展等主题展览。“红色基因,薪火相承”沂蒙精神革命文物展获“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优秀奖、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文旅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发展环境“风清气正”
全市文旅系统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县级干部县区包干工作法,对全市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把扫黑除恶线索排查与市场监管、文旅执法、“扫黄打非”等工作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线索核查长效机制。发挥文旅部门职能优势,投资制作扫黑除恶动漫宣传片,在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展播;与市扫黑办共同举办临沂市“扫黑除恶”主题创作漫画展,指导创作一批扫黑除恶主题文艺作品,借助“红色文艺轻骑兵”“一村一年一场戏”“送电影下乡”等惠民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展演,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彰显各级党委、政府铲除黑恶势力的坚定决心和专项斗争工作成绩成效,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其中,针对文旅行业,《建议》提出了多项相关内容,包括完善节假日制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
随着《临沂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实施推进,我市文旅产业将进一步转型升级,红色沂蒙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茶芽山文康旅、临沂华侨城大型文旅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建设完成,全市文化和旅游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在实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沂蒙山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文化旅游新旧动能转换试验示范区(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综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
临报融媒记者 刘跃
责任编辑: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