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档案
崔本超,1985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济南职业学院。2018年返乡成立山东唐王坡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高端沙地蜜薯和优质小米种植,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临沂市沂蒙乡村好青年”“临沂市鸿雁人才”等荣誉称号。
“雨水”时节,沂水县圈里乡涝坡村千亩深翻的沙土地卷起千重金波浪。
山东唐王坡农业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将烘干好的丹参分拣装包;直播间里,公司总经理崔本超在吆喝“沙地蜜薯,甜过初恋”。刚下播,他又要和电商团队讨论今年营销策略。
这里是临沂市的最北端,与临朐、安丘接壤。沂山南麓,浯河之畔,沙质土壤肥沃,昼夜温差极大,种植蜜薯含糖量口感细腻甘甜。这里是山东唐王坡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也是“鸿雁”人才崔本超书写乡村振兴故事的起点。从都市白领到乡村创业者,从50亩试验田到千亩产业基地,这位“85后”青年用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将“唐王坡”蜜薯和“沂州黄”小米打造成沂蒙山区的金字招牌,更以“乡村振兴合伙人”的身份,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沙地生金”的共富之路。
2018年春,崔本超做了一个让亲友意外的决定:辞去城市高薪工作,回到沂水县圈里乡涝坡村流转土地种植小米和蜜薯。彼时的涝坡村,农业产业无合适路子,“种地不如打工”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崔本超眼中,这里的沙质土壤却是种植高端蜜薯和小米的天然宝地。
在崔本超看来,好的小米一定是色金黄、米油厚、粥粘稠、味香甜。从2014年到2016年,他走遍临沂市20多个乡镇,走访了近百户农民,采集了30多个谷子老品种,从中选出3个,再优中选优选出一个品种,命其名曰“沂州黄”。其米粒金黄,产量稳定,抗虫抗病性好,熬出的米粥米油厚重、味道醇香,是沂蒙山的典型味道。
“我在寻找谷子品种时,查阅过《沂水县志》。康熙十一年,小米在当地已被广泛种植。清朝中后期,沂水县隶属沂州府,当地所产的上等小米被称为‘沂州黄’。”崔本超说。
蜜薯的种植也是一波三折。第一年试种的50亩蜜薯质量一般。崔本超跑遍全国请教农业领域专家。第二年,引进脱毒苗,采用浅栽平栽种植技术,蜜薯质量得到很大改观,客商纷至沓来,170亩蜜薯被抢购一空。第三年,他在千亩土地上开深沟埋管道电缆,每30亩地建一处水池,实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推行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全面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亩产量和品质实现双丰收。经沂水县农业农村局测产,春薯平均产量达8932斤。蜜薯糖度高达30%以上,远超普通红薯。同年,唐王坡沙地蜜薯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订单如雪片飞来,京沪客户甚至预付定金“抢货”。2024年,基地年产蜜薯500万斤,储藏能力达300万斤,日最高电商销量突破3400单,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技术赋能与传统农业有什么“化学反应”?在崔本超的农场,科技感与乡土气息奇妙交融。无人机在空中精准喷洒叶面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让每株薯苗“按需喝水”,多样式仓储库则让蜜薯保鲜期延长。他改造的全地下窖、半地下窖,根据不同的销售时间段分类储存。通过温湿度调节,蜜薯糖化更充分,错峰上市时价格翻倍。
这股“技术流”旋风席卷周边村庄。崔本超的成功,带动了涝坡村300多户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圈里乡种植面积超2000亩,户均年增收1.5万元。近几年,基地年用工达7000人次,发放工资110万元,昔日的“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
“5亩蜜薯,刨去成本净赚2万?这可比打工强!”涝坡村村民王振慧捧着计算器反复确认。
在崔本超看来,搞现代农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农业品牌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作为“鸿雁”人才代表,他不仅自己展翅高飞,更要领航群雁齐飞。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崔本超构建起紧密的产业共同体。他定期举办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组建电商团队搭建直播基地;与物流企业合作,开辟“蜜薯专线”。2024年,他又带动周边发展丹参、黄芩等中药材种植600余亩,形成“蜜薯+”复合产业体系,吸引3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
“我们要让沂蒙蜜薯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崔本超说。他将联合高校研发蜜薯深加工产品,开发农耕研学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当技术遇见土地,当青春回归乡村,崔本超和他的伙伴们正用汗水和智慧,在沂蒙山腹地写出新时代的“田园诗”。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玉光 程洪芸
编辑:张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