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沂网讯 春分时节,走进蒙阴县坦埠镇诸夏社区大棚蔬菜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平整土地、浇筑基座、安装棚架,一个个大棚框架拔地而起,远远望去,仿佛架起了一座座“致富桥”,连接着百姓的幸福生活与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蒙阴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发展果蔬种植大棚等设施农业,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共发展设施农业项目近6000个,占地面积近万亩,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路径。
技术“把脉”,田间课堂育新机
“多亏了农技专家及时给我们带来管理技术,才让这茬蔬菜没有受到损失。”诸夏社区大棚种植户李因富说。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使坦埠镇不少蔬菜大棚面临着被冻坏的风险。得知消息后,蒙阴县及时组织农技专家深入蔬菜种植大棚指导农户们迅速在大棚外加盖草苫、棉被,在大棚内点燃增温块,并通过合理通风,有效调节棚内温度。在农机专家的指导下,坦埠镇的蔬菜大棚成功抵御了寒潮的侵袭,菜农几乎没有受到损失。
蒙阴县深知技术对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技术指导方面下足了功夫。针对冰雹、寒潮、大风等频发的极端天气,蒙阴县迅速行动,及时印发了《蒙阴县果园、大田作物及蔬菜冰雹灾后补救技术指导意见》《科学应对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天气确保蔬菜安全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农户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
同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和大棚内部,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掌握蔬菜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要点。据统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300份。在农闲时节,该县还积极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等各种培训活动9期,累计培训人员36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农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蔬菜的稳产保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丰收的道路越走越稳。
安全“护航”,责任压实筑防线
走进诸夏社区的大棚区,每隔百米可见醒目的《设施农业安全须知》展板,棚间4米宽的消防通道贯穿始终。菜农李翠云指着自家大棚的加固竹架说:“农技站每季度来做‘体检’,去年换了6根腐竹,还教我们用废旧薄膜做应急防雨布。”这种精细化管理带来显著成效:在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蒙阴县设施农业损失率较前一年不增反降,大大减少了农民损失。
“现在每个棚都有‘安全档案’,谁家棚膜该换、哪段骨架锈蚀,台账上一目了然。”坦埠镇农技站站长庄会存说。为护航设施农业发展,蒙阴县每逢极端天气和重要节假日就组织开展安全巡查,镇、村、户三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责任。30个检查服务组,168人次的检查服务人员,深入1157个设施大棚进行检查指导,累计印发4902份明白纸,守护住了农户们的心血和希望。
市场“搭台”,产销对接促增收
蒙阴县的设施农业能发展得如此红火,市场拓展功不可没。诸夏社区作为蒙阴县设施农业的代表,有1800余个温室大棚,20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年产鲜菜1800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菜篮子”。这些蔬菜不仅供应周边城市,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让蒙阴的蔬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当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各地批发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菜农们只需专心种好菜,蔬菜成熟后,就有批发商上门收购,再运往全国各地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电商的兴起,不少农户也开始“触网”,通过电商平台、社区团购销售蔬菜,蔬菜销量大幅提升,菜农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此外,蒙阴县还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蔬菜品牌,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品牌打响后,蒙阴蔬菜的价格更稳定,销量也更有保障,真正让农户们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李朋 段皓元
编辑:张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