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商贸>
中国临沂网讯 “老百姓比我们会种地,该选择什么农业项目,不需要我们做主。大家喜欢干、擅长干的就是好的,看上去不一定高大上。”对于农村产业振兴,沂水县沙沟镇党委书记刘涛如是说,“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提升品质。”
那么,沙沟镇的农民喜欢并擅长干什么呢?
种韭菜、卖韭菜。沂山南麓、沭河源头,肥沃的沙土地最适合韭菜生长。40多年前,该镇于家双沟村就开始规模化种植韭菜,以后逐渐扩散到周围村庄。
韭菜号称餐桌上的“仙草儿”,人们对它既爱又怕,爱的是它味道鲜美,怕的是它农残超标,这对做大做强韭菜产业是个埂儿。再就是,露天种植的韭菜,夏秋季就是“一把草”,值不了几个钱。
让韭菜卖个好价钱,让消费者放心吃韭菜,围绕这两个命题,沙沟镇近年来开始了一场“韭菜革命”。
冬天的韭菜,价格要比夏天的高5至10倍,那就让韭菜进大棚反季节种植。然而,一个两亩地的暖式大棚,投资就要1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
该镇通过政策帮扶和争取资金,扶持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先是吸引“归雁”王海军投资500万元建起30多个大棚,成立了天沐韭菜专业合作社。之后,又扶持成立了“惠发”“盛华”两个合作社。合作社的运营方式灵活多样,有的完全由投资方自主经营,有的面对农户出租大棚,有的由农户出地、投资方建棚合作运营,收入分成。
在三大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如今,沙沟镇的韭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2万亩,其中规模化的大棚种植占据了半壁江山,使得该镇成为全省最大的暖棚韭菜种植基地。
大棚韭菜,每年集中在元旦前后上市。张家双沟村种植户李树海算了一笔账:“这期间连续收割三茬,每亩收获约5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6至10元左右,况且当年就能见收入,真不孬。”李树海自己建了3个大棚,又向盛华合作社租了3个大棚。看来,韭菜不仅值钱,而且还值大钱。
销售旺季,全镇每天外销韭菜7万公斤以上。韭菜每年为该镇贡献产值约5亿元,其“富民强村壮镇”的作用力足够强大。
这些韭菜,大多供应北京、济南、青岛及长三角城市,涉及的54项指标,检测全部达标,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在种植环节,他们限制化肥的使用,代之以农家肥、有机肥。当地褐色的风化砂土,竟然也成了“香饽饽”,被种植户施用到韭菜大棚里。
重点来了,韭菜的农残超标,都是因为韭蛆及灰霉病多发,农户不得不“下猛药”。该镇一方面推广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生产安全期,一方面以天沐合作社为龙头,推广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控技术,比如施用沼液灌溉,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又可抑制韭蛆繁殖。他们甚至把黄烟、辣椒、芥末制剂用到韭菜地里,“土洋结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样种出来的韭菜,外形茁壮,口味鲜美,比普通韭菜少了一些辣味儿,却多了一丝甜味儿。
该镇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施双证制管理加二维码追溯。镇农安办工作人员成了大忙人,每天到三大韭菜交易市场和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抽样检测,保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的韭菜都是达标的。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发现有个种植户的韭菜农残超标,于是农安办责令其将韭菜全部犁掉销毁,为全镇的种植户现身说法“上了一课”。
沙沟韭菜继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后,去年一年连折多项“桂冠”: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名特优新”优质农产品名录,获评全市唯一一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了临沂市绿色食品韭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着手制定绿色食品韭菜种植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央视农业农村频道闻讯而来,对沙沟韭菜进行了长达9天的拍摄,《鲜嫩韭菜二月割,我的收获在春天》在“致富经”栏目专题播出。
沙沟韭菜身价倍增,有两个细节足以说明:
隆冬时节,盛华合作社正在新建16个“超级大棚”,每个大棚面积达9亩。刚刚立起钢架,就被种植户们“抢购一空”,签订了长租合同。
该镇成立全省首家韭菜产业技术研究所,天沐合作社依托该研究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引进新的种植模式,培育改良新的品种,开发出韭菜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以韭芪片为例,每盒售价高达几百元。
沙沟韭菜,真的成了“仙草儿”。
临报融媒记者 彭庆东 程洪芸 通讯员 石玉勇 王淑君
编辑:杜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