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商贸>
中国临沂网讯 为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高新区探索服务园区优解路径,创新设立全市首家产业社区——临沂高新区龙湾电子产业社区,用城市社区理念打造产业园区,构建“空间更开放、社群更突出、功能更多元”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服务模式,高标准规划
摒弃传统园区封闭发展观念,打破地理边界,融入城市生活功能,规划打造集生产、研发、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优化区域布局。以电子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统筹周边不同区域的企业、园区,统一规划龙湾电子产业社区、龙腾高创孵化产业社区,制定社区服务地图,划分孵化加速、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5个服务片区和19个服务网格,着力构建“条块协同、高效联动”的产业社区体系。截至目前,产业社区覆盖面积4500亩、非公有制企业240家、职工8260人。
健全组织架构。坚持党建引领,实体化运行产业社区党委,选派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构建“区党工委—中心城区党委—产业社区党委—企业党组织”4级组织架构。整合红领书记、社区工作者、党建指导员、企业工长4支队伍,累计选配114名工作人员,建优建强产业社区“1+4”工作力量。
明晰功能定位。以产业为基础,引入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和模式,不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原则上不承担行政事项,集中精力做优服务功能。探索建立“产业管家”服务机制,制定10大服务事项、细化36项服务清单,统筹抓好企业、党员、职工、人才4大服务群体,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活服务深度融合。
完善服务机制,制度化运行
以改革思维推动产业社区流程再造,全面理清服务职责,做优核心功能,不断提升社区企业满意度。
构建工作准入机制。坚持事项整合、统筹部署,对各级涉企调度检查事项,设置准入门槛,明确检查频次,千方百计减轻社区企业负担。对未纳入准入清单事项的,由产业社区工作托底统筹,避免“多头指挥、重复调度”现象。截至目前,明确5类准入事项,“无事不扰”已成为涉企检查常态。
构建吹哨报到机制。聚焦上下贯通、协同发力,压紧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将执法、审批、人社等11个职能部门纳入产业社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借鉴城市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引导国企、金融、医院等各类资源主动融入社区共治。建立三级吹哨报到机制,定期收集需求、分析研判、派发认领、协同解决,目前已累计吹哨14次,6个单位认领解决问题31项。
构建议事协商机制。建立产业社区党委领导,企业、共建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健全区、中心城区、社区三级调度机制,召开综合性议事协商会议8次,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困难问题47项,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有效落实。
建强服务平台,多方位提升
秉承“像服务社区一样服务企业、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职工”工作理念,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持续提升产业社区服务能级。
做实党群服务。发挥产业社区党委组织优势,设立青年党支部,打破单个企业限制,吸纳入党申请人22名,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职工入党难题。坚持“一月一主题”,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群活动11场次,涵盖社区职工3280人,增进社区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
做优助企服务。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盟,成立“火炬红”服务团,部署开展“送服务进社区”活动,定期开展政策辅导、技能培训,常态化收集解决企业诉求。目前已开展联盟活动6次,培训职工836名,解决用工需求、生活诉求等问题17个。
做精生活服务。实施社区品质提升行动,建立社区工作驿站,与周边商住小区、社会场所共建共享党群服务阵地,形成“10分钟”社区服务圈。规划布局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美食坊”“社区便利街”等餐饮购物区,提升体育长廊等休闲场所。新建口袋公园6处、快递驿站12处、充电设施41个,社区承载力、职工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临报融媒记者 路波 罗志强 通讯员 戴圣辉 杜庆武 李长城 王潇
编辑:杜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