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

南北朝泥质白陶舞俑

2020-11-25



档案

文物级别:二级

年代:南北朝

文物类别:陶器

质地:泥质白陶

外形尺寸(厘米):

1号(托腮)俑:长20.7,宽14.1,高16

2号俑:长16.7,宽17.2,高18.8

重量(克):

1号(托腮)俑:1522

2号俑:1619

文物来源:

1972年平邑县保太公社王家武阳出土

本期记者带您走近位于市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一组泥质白陶舞俑,这组舞俑制作工艺精美细腻、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线条流畅、比例精准,展现出南北朝时期高超的雕刻水平。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有着不规则形状的底座,人物面带微笑,鼻子高挺,头戴冠,身着袍,腰束条状腰带,其中的一件1号(托腮)俑右手托腮放于右腿之上,手向后撑于底座,左腿屈膝,足蹬尖头履;另一件2号俑则双手向后撑于底座,双膝跪于底座之上。这组文物是1972年于平邑县保太公社王家武阳出土的。

陶俑,多为墓室随葬品

“陶俑”一般是墓室中随葬陶塑偶人,有时也泛指伴同偶人的陶塑动物等。多为模制,少数直接捏塑,塑 好后入窑焙烧而成。烧成后俑胎大多呈灰色或红色,表面再涂敷白粉或加朱。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厚葬,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虽较之兵马俑形制大大缩小,整体艺术气势也远远不如,但制作工艺精巧,面部表情自然生动,姿态更为丰富,也更贴近生活现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三国两晋时期陶俑较少,整体艺术水平不高。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牛车、武士俑及少数民族形象的陶俑。南北朝时期,陶俑艺术水平有所发展,特别是北朝的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点,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北朝的墓葬遗址很多,内蒙、河北、河南、山西均有发现。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有武士俑、文吏俑、胡俑、男女侍俑、伎乐俑、仪仗俑等,其中很多是北朝新出现的造型。

女俑形象较多,有女官俑、女侍俑、舞女俑等,大都头挽双髻,上衫下裙或广袖宽衣,个别的头戴笼冠,椭圆形面庞,表情沉静、温和。除上述陶俑外,还有大量的伎乐俑、仪仗俑。他们或手执用品,或奏乐,或牵马,或拱手而立,姿态各异、生动逼真。

从俑的制作方法看,北朝陶俑大部分是头与身躯分别模制后,插合成整体,再敷一层陶衣,施以彩绘,有的使用贴金装饰及彩釉装饰,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南朝陶俑整体塑造的较多,施彩绘的较少,某些方面不及北朝陶俑精致。

“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多方面信息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是中国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俑”最早专指墓中摹仿活人陪葬的偶人,但之后与神灵和生命有关的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中国古俑盛行的1500年,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方面严重不足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动物等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伎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据了解,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简洁生动;到了秦代,陶俑已能准确写实;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也是民族融合的直接表现。

从士族名士的“陪葬品”延伸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三国时期攻伐不息,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有各种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俑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丰富。由于当时国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很多士大夫厌烦社会现实,逃离政治,恣意豪情,放慢生活节奏,于是统治阶级常乘牛车,因袭不改。在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

至于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则始于西晋。临沂地处南北交会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襄樊四中、襄阳城西贾家冲和麒麟店等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等,也反映出那一时期的文化特色。

当时的陶俑品种多样,有伎乐俑、文吏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俑、铠甲武士俑等。伎乐女俑眉骨突出,高鼻深目,或站立式,或蹲踞状,似在奏歌载舞,似在表演口技;文官俑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温良恭谨、形态洒脱;侍女俑眉目娟秀,头梳环髻或螺髻,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形态各异,温顺柔和;武士俑体格强健,威武剽悍等;镇墓兽人首兽身,呈蹲坐状,怒目圆睁,面部狰狞恐怖,怪诞不稽,其形象具有不可抗衡的威慑力……这些陶俑,兼具南北文化风格和特征,真实形象地透露出士族名士放荡不羁的世俗面貌。

临报融媒记者刘跃

责任编辑:辛颖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